top of page

增強“個人碳帳戶”吸引力和激勵作用

林伯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

2023年1月29日

個人碳帳戶與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和碳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。
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“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”,並具體地指出“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,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”。“個人碳帳戶”與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和碳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。發展“個人碳帳戶”是推動綠色發展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有效方式。然而,“個人碳帳戶”剛剛起步,存在許多問題,如個人資訊安全保護和平臺的公信力欠缺、個人碳普惠的激勵效果有限、資料等要素的互通性有待加強等問題,對“個人碳帳戶”的發展和可持續性造成一定影響。“個人碳帳戶”在資料歸集中需要防止個人隱私資訊的洩露與濫用。儘管銀行系統承諾使用國密演算法對資料全程加密,電商平臺也曾表示將不斷加強資訊安全源頭治理,但各平臺目前並未出臺詳細的資料來源管理檔,消費者依然面臨個人資料隱私被侵犯的風險,且“個人碳帳戶”中涉及客戶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綠色行為,碳減排平臺的資訊採集過程將會加大使用者資料洩露風險。

為增強平臺公信力,保證使用者資訊安全,需要對商業平臺收集個人資訊時的行為進行約束,通過出臺有針對性的個人資訊保護相關政策約束“個人碳帳戶”平臺,保護“個人碳帳戶”的隱私。同時,需要保障減排計算方式的合理性,核算減排量的協力廠商機構需要具有權威性,並依據國家有關標準進行碳帳戶核算,減排計算方式需要進一步公開透明化。此外,需要堅持“個人碳帳戶”的自願性原則,鼓勵市民自主申請建立,杜絕強制性捆綁。

因此,“個人碳帳戶”的建立需政府制定科學規範的方法,提高使用者覆蓋面,建立統一有效的低碳行為計量方法與資訊追溯管道,明確主權歸屬,為用戶提供更加可靠的大資料服務,防範資訊洩露風險。
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“宣導綠色消費,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”以及“堅持綠色低碳,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”。“個人碳帳戶”的建立無疑會極大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,從而推動消費側的綠色低碳轉型。然而,“個人碳帳戶”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,涉及面相對較窄,現有積分兌換政策對用戶的吸引力不是很大,激勵效果不夠明顯。由於個人碳普惠的激勵效果有限,應進一步考慮激勵的多樣化問題,搭配國家相關政策共同推動,將目前地域化、單一平臺的碳減排資料打通並聯合起來,形成資料互通的全國性“個人碳帳戶”,逐步為個人碳減排與全國碳市場構建橋樑。 推動“個人碳帳戶”的發展,需要採取多元化的激勵機制,推動政府、企業、社會公眾等多方參與,連接消費與生產,形成資源運用閉環。有分析認為,我國的個人碳減排機制尚需要進行體系化建設,從而更好地引導綠色消費生活。那麼,個人碳減排機制體系化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?

首先,需要制定統一的碳減排測算標準。需要針對不同行業、不同區域的減排特性,綜合考量居民在生產、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性,以同時促進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為目標。需要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層面標準,同時涵蓋商業平臺的用戶基礎和社會認可的碳減排計算標準。在標準化方面,要做到儘量翔實、覆蓋全面,具體到每個商品、每種出行方式的碳排放量,在碳減排核算中,通過協力廠商權威機構,利用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測量,同時保障客戶隱私。

其次,可以利用大資料、互聯網的技術支援。“個人碳帳戶”的建立需要互聯網等社會平臺的參與和支援,為用戶參與減碳提供豐富的場景。在整合不同領域眾多企業的碳減排核算、處理綠色積分消納的過程中,將面臨減排行為涉及面廣、碳排放行為分散、資料資訊是否真實可靠以及是否重複計算、使用者資訊的保密性等問題,為實現科學統計與精准測算,需要利用大資料和互聯網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援。

再次,儘快壯大使用者規模。未來需要建立統一的“個人碳帳戶”交易機制,不斷完善制度體系,統一資料獲取與核算標準,不斷促進“個人碳帳戶”向全民時代邁進。在此基礎上,需要通過平臺設計,將“個人碳帳戶”組織起來與減排企業進行交易,然後再將交易獲得的收益返還給個人,從而將個人碳減排融入企業間的碳交易中。

最後,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。受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條件的限制,目前“個人碳帳戶”參與個體較多,產生了更高的市場建設成本,且個人碳交易設計的核算與監管及交易成本也相對較大。需要通過新技術降低個人減排成本,例如通過簡化減排方法來降低交易成本,或是將較小的單個個體集合起來,用整體去交易,交易完再分散進行支付和激勵。

bottom of page